《戏剧情牵二十五》特别企划
第八章:我们的生活:《亚答籽》、《咖啡乌》、《五脚基》
老实说,在有所谓本地戏剧、本土电视剧之前,许多电视观众普遍都是看港剧的。后来电视台成立戏剧处,邀请了许多香港的电视专才前来,让人不禁觉得本地制作的电视剧还是带有港剧的味道。但秉持着制作属于“我们的戏剧;我们的生活”的电视剧,大量能够反映我们新加坡本土生活,具有本土风味的电视剧问世了!
1979年,新加坡政府推行“讲华语运动”,方言从此在这片土地上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但是大家其实都知道,方言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根。今天要介绍的三部“非常新加坡”的本地电视剧,除了都是放映很“本土”的生活,连剧名都很“草根”。外地朋友未必能看得懂,因为它们其实都是方言或马来语译词,属于新加坡道道地地特有的词汇。
《亚答籽》其实是一种热带地区生长的植物(亚答树/atap palm)的种子。老一辈当年在“甘榜”生活过的,可能有住过用亚答树树叶作屋顶的“亚答屋”。年轻的朋友也至少应该有吃过甜品“红豆冰”里一定有的“亚答籽”。《亚答籽》这个剧名,代表的其实就是在德光岛上,土生土长,粗实健壮的青年。黄文永饰演的温朝强和林明哲饰演的陈顺昌都像亚答籽一般有一颗晶莹纯白的心,一层牢固的棕褐色外壳,能不屈不挠,抵挡那烈日的暴晒、暴风和骤雨,在炽热的土地上,长得更坚强和更昌盛!
《亚》全长26集,于1985年6月13日启播,描写的是德光岛的变迁,以及岛民迁居新加坡本岛后,如何改变生活方式及节奏;德光岛上土生土长的青年,如何在新加坡本岛发奋图强,力争上游的故事。此剧的一大特色,就是拉队到德光岛进行实地拍摄,将当时即将发展成为军事基地的美丽小道的迷人倩影给留了下来。所以笔者现在可以告诉你:“这样的戏再也拍不出了!”,里头都是历史的见证啊!
先向主要的功臣们致敬:
策划、故事:江龙
监制:蔡萱
编审:赵志坚、王启基
编剧:苏春兴、朱其瑞、金得、李承璋、陈韵红、张子莹、李佳
编导:黄卓雄、胡鹤译、冯柏源、刘天富、李健武、曾皓文、廖明利、王尤红、胡益发、何发明
主要演员:黄文永、黄佩如、林明哲、陈碧凤、陈秀环、唐炎灿、曾耀峰、黄彩云、黎惠燕、陈国华、陈忠华、梁丽芬、刘秋莲、白言、唐琥、云昌凑、蔡平开、张锦华、王秀云、陈濛。
喜欢本地电视剧的朋友们,对男女主角们都应该不会陌生。其中在剧中担任烹饪学校老师,与黎惠燕后来在剧中结缘的唐炎灿,其实是当时新广的武术指导。他在来新加坡之前是在香港电影界当龙虎武师的。有看过一代武侠大导演张彻电影的朋友,或许对他不会太陌生。阳刚味十足的他在此剧中却是演绎一个可爱的喜剧人物,演技可不赖喔!
除了唐大侠的突出表现外,《亚》剧红的就是现在已经退居幕后当导演的林明哲了啦。他当时那种土里土气,傻里傻气的形象,不知道虏获了多少少女的心。这又和另外一位男主角黄文永走的路线完全不同。“一代小生”的地位从此定下。
另外,还是要提一提主题歌和插曲。由此可见,当年的电视剧主题曲不是开玩笑的喔。许多都是经典佳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亚答籽》和插曲《岛的儿子》都是由该剧编审王启基作词,著名音乐人林智强作曲,并由蔡振雄和翁素英合唱。蔡振雄是谁?等一下喝咖啡乌时再告诉你。至于翁素英,上一章的《人在旅途》的主题歌和插曲也就是她原唱的。另一部1986年制作的《红绿灯》的四首歌曲也是这位女歌手的经典好歌。话说回来,一听到两人合唱《岛的儿子》,一幅夕阳西下,一对男女,弹着吉他,海浪椰影的德光岛风景画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此美丽的回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pPaAZ3DF0&NR=1
好,现在是喝一喝《咖啡乌》的时间了。说《咖啡乌》是本地电视剧的经典,相信应该不会有什么人极力反对吧。它不但是本地第一部破百万收视率的电视剧,对笔者来说,它也象征了本地戏剧从萌芽期阶段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这部于1985年12月16日推出的30集爆笑喜剧,可说是可划时代的经典佳作。
策划/故事:赵志坚
监制:蔡萱
编审:王启基、赵志坚
编剧:苏春兴、谢继宗、叶赫、梁志华、陈韵红
编导:李国立、李健武、曾皓文、张沛忠、胡鹤译、查为平、林雪兰、马玉辉、陈维冰、廖明利、马家骏
主要演员:钱治钢、柯莎菲、黎惠燕、向云、黄丽芬、戴鹏、洪培兴、林明哲、郑振星、蔡笃翠、云昌凑、廖丽丽、洪慧芳、陈娟娟、邬伟强、宋丽华、夏川、黄奕良、潘恩、蔡平开、朱玉叶、周全喜、严丙量、蔡振雄
《咖啡乌》的成功,就是成功在够草根,够深入民心。它讲的是普罗大众的故事,搬演的是老百姓们的生活。如此贴近你我的心房,多么亲切、那么熟悉,共鸣由此而生。咖啡店,一个新加坡人熟悉不过的地方;咖啡乌,你我同样熟悉的饮料。
其实只要单看此剧的前几集,我觉得道地的新加坡人都会被它吸引住。政府组屋楼下的治丧处,正冲到也在组屋落下宴客的婚礼,红白事相撞,撞出了黑色幽默,也撞出了绝佳的故事情节。政府组屋原本就是“很新加坡”。会在组屋底层设立治丧处,也是“非常新加坡”。当时在组屋楼下结婚摆酒宴客,同样是“绝对新加坡”。居住在政府组屋区的新加坡人,看到上述情节,怎么能不起共鸣呢?
另外,丧礼举殡也很道地的一个景象。“新加坡式”的出殡,有“新加坡式”的味道。“红毛锣鼓”、“大头娃娃”、“寿板花车”、“大雨伞”等,都是体现出了新加坡丧礼出殡时的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钱治钢饰演的洪金土大闹出殡日,拍案叫绝的场面更是堪称经典。获得了本地著名的殡葬业者李潮兴寿板店当时的鼎力支持,将许多人都有些忌讳的白事场面用轻松惹笑的手法包装,《咖啡乌》真真实实地将大家时常会看到的场面“开开心心”的搬进了四方小盒子。
其实,说《咖啡乌》很道地,非常新加坡,我相信是绝对不足为过的。除了上述情节之外,第一集戏一开场,洪培兴大唱潮州戏曲、新加坡的传统湿巴刹(菜市场)、取缔非法小贩的政府人员“地牛”、肉骨茶、猪杂汤、炸香蕉。。。绘出的就是新加坡小市民的生活。
故事情节讲得太多,但还是要花些笔墨来提一提演员们。钱治钢在剧中的演技如何,相信不用多说。演技派就是演技派。今天的“一代阿姐”向云当年在剧中演绎的可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妹。与她配搭成“四美”的柯莎菲、黎惠燕和黄丽芬都也已经先后离开电视圈。大家也就是只能通过这些当年的佳作来回味他们的风采。透过向云在剧中后来当演员的情节,我们也难得有机会借此看到但是电视剧演员的工作情况。
在此剧中扮演咖啡仔阿突的蔡振雄,其实就是之前提过《亚答籽》主题歌和插曲的男演唱者。他除了歌唱得好,戏也演得棒。他所饰演的阿突傻头傻脑,常摆乌龙,穿梭于大小人物之间,十足开心果。
另外我们在剧中也可以欣赏到一群老甘草的精湛演出。云昌凑、周全喜、戴鹏、邬伟强、蔡平开、宋丽华等都将各自的角色演绎得很好。云昌凑在剧中还有颇重的戏份,尤其是与廖丽丽共谱黄昏恋的情节至今还是令人印象深刻。而二姑蔡平开在此剧中的“六婶”是后来《芝麻绿豆》中“经典二姑”的“前身”。此剧的鬼才编剧苏春兴后来便也就是《芝麻绿豆》的编剧。蔡平开所演绎的这种新加坡典型“八卦+怕输”的中年妇女的形象,便是出自他的手笔。
说到这位鬼才编剧,他在此剧的首几集也有客串演出。为“红白大战”担任摄像员的那个角色,就是由苏春兴扮演的。另外一位在幕前露脸客串的则是编导胡鹤译。这位来自香港的Michael,一脸大胡子,客串的是第一集林金池的德士乘客。就是他遗漏在德士上的那笔钱财令林金池之后兴奋过度,暴毙身亡的。
至于《咖啡乌》的主题曲《情感联络站》,相信不需要在花笔墨来介绍了。巫启贤唱出的"Kopi O, Kopi O"堪称经典。插曲《遗忘过去》也是另一首很有意义的创作。想要回味这杯咖啡乌的朋友,就请点击下列网址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drnqtZpU9A&feature=related
本章的最后,我们走回到背景从1959年到1983年的怀旧经典佳作《五脚基》。老一辈的新加坡人,一定知道什么是五脚基。五脚基,是早期殖民时期政府规定在店屋和连栋式排屋一楼前正面保留的行人走道空间,廊宽均为五英尺,英殖民政府称之“Five Foot Way"。后来马来文就将其翻译成“Kaki Lima",然后再由当时住在海峡殖民地的闽南人取其音转化成敏南音“Goh KaKi”。“五脚基”的叫法便从此而来。
《五脚基》于1987年3月16日首播。幕后功臣与台前演员包括:
策划:梁天
故事:谢明(谢继宗)
编审:姜宁
编剧:张薇娜、张子莹、康玉兰、卢智明、麦石麟
编导:胡艺发、黄光荣、王尤红、邓志杰、黎致明、张沛忠
演员:王玉青、黄文永、黄佩如、叶素梅、梁田、李茵珠、王松莘、金举拱、邬伟强、廖丽丽、胡淑芬、陈燕燕、钟树荣、唐琥、王秀云、杨艳清、白言、张锦华、何其糖、汤文涛、蔡笃翠、傅水玉、陈天祥、黄世南、梁宝柱、叶世品、周全喜、陈美光。
先谈谈幕后英雄吧。要提一提的是策划人梁天。梁天是谁呢?老一辈的观众可能就会认识。早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梁天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演员了。拥有粤剧底子的他当年还演过经典漫画人物老夫子呢!七十年代他加入无线电视台,也曾和本地喜剧泰斗,同样也扮演过老夫子的王沙在1976年一同领衔主演过邵氏的《扭计三星》(他在片中扮演陈梦吉)。八十年代中他才加盟新广,担任戏剧处的制作经理。他后来也有在环境剧《一屋两妻三层楼》演出,近几年则有在2005年时来新客串演出《舞出彩虹》。好,让我们看一看幕前的演员吧。不得了。我可以说老甘草都聚集在这里。白言、梁田、唐琥、梁宝柱、陈美光、张锦华、王秀云、李茵珠、陈天祥、邬伟强、周全喜等等,看这些老前辈们就值回票价了! 白言叔、梁田叔和梁宝柱叔更在剧中可以说是贯穿全剧,从五十年代在信源街五脚基生活到八十年代目睹信源街五脚基的人去楼空,即将拆除,心中的缅怀和不舍,多么感人。要拆掉的不是破旧的五脚基,而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老甘草演员的演技我其实根本我不需要在这里多花笔墨。美光姐的香烟婆(在五脚基卖香烟、“十二支”和“地甘”)形象我至今还念念不忘。通过这些演员的演绎,地地道道的新加坡风景画就绘了出来。“十二支”、“地甘”、木屐、鞭炮爆竹、写信佬、搭棚酬神戏、黄色小报: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加上剧组特地搭建的街景,真的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而其实这群老演员就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要他们演绎,当然合适啦。据知他们也为剧组提供了许多相当宝贵的意见。一部群策群力的群戏就这样诞生了。
许多能在剧中见到的一景一物现在也都是宝贵的历史,永远的回忆了。例如放鞭炮,年轻人应该没有亲手点燃爆竹的机会吧。戏中搭棚演出酬神戏的情景也相信已经是现在年轻一辈无法想象的。剧中王玉青和叶素梅还粉墨登场演出潮剧。而当时负责教导和借出戏台的新荣和兴潮剧团也已经解散了。嗨,时代的洪流,又有谁能抵抗呢?
这部戏不但反映了新加坡早期的生活面貌,也弘扬了先辈们的传统精神。观众更可以从中,去思考现代人的人际关系。主题曲《我的生活在这里》也是那一代人的回忆,意义深远。作词人为此剧编剧之一的张薇娜,作曲人则是编审姜宁。姜宁也为插曲《童谣》作词,曲则交由翁清溪负责。那个时候作小孩子的,有谁不会唱:“我的家在陋巷,陋巷是个好地方。。。”
哇,都是回忆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K4Q168IbEk&feature=related